社会办医能否纳入定点医保?医生是否可以多点执业?这些“障碍”即将被破除👍✌🏻。
昨日(6月15日)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促进社会办医成规模、上水平发展,加快形成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格局🎯🏄🏼♀️。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解读说👩🦼➡️,《措施》不再重复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基本原则等相似内容🤹🏿♀️,而是直接针对问题,从进一步放宽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资源流动和共享🌏、优化发展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了尽可能细化的政策措施,确实不适宜“一刀切”的给地方留出空间🧑🏼🚀,鼓励地方开展差异化探索👷🏿。
四大举措促社会办医
201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实施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医发展的文件🐈。通过几年发展,社会办医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逐步提升🙆🏽♂️,政策效应不断显现🚔🧴。
但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总体上看,社会办医规模和服务量占比仍然较低🧎♀️,社会办医发展空间小🤸🏿♂️、准入门槛高❗️😪、人才瓶颈突出📗、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氛围不理想等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藩篱💆♀️,真心实意扶持社会办医。
这也并非只是空谈🆕。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2004~2013年📩,全国的医疗机构年增长率为1.5%,医务人员的年增长为4.9%,床位数增速则是7.34%💅。同期😲,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39.91亿人次增加到73.14亿人次,将近翻倍👼🏽,年均增长率为6.96%🔪;住院人数由6657万人增加到1.91亿人,几乎增加了2倍,年均增长率为12.42%。医疗资源的增速远不及百姓的就医需求增长。《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四大方面十六项举措👋:一是进一步放宽准入;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三是资源流动和共享;四是优化发展环境👨🦲。
此次《措施》出炉前夕,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对社会办医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了督导调研🐹,实地走访了38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听取了近200位社会办医疗机构负责人的意见建议📟。此后,又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针对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最终成文并上报国务院。
完善医保报销
正是因为上述多层面“问计”📶,新的政策文件对以往争论较大的内容有了清晰规范的界定🧎♂️➡️。比如《措施》称,完善社会办医医保报销政策🙇🏽♀️,不得将医疗机构所有制性质作为医保定点的前置性条件,不得以非医疗服务能力方面的因素为由🤹🏼♂️,拒绝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
围绕社会办医的人才流动问题,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此次《措施》已明确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和规范医师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要求各地根据实际,对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涉及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工作尽快研究制订试点方案,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支持社会办医,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审批⚱️。前述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着力消除阻碍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解决好“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另一方面🪴,强化医疗安全🤷🏻♀️,创新和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监管。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认为🧊,在高层一系列利好信号频频释放的背景下⚓️,加上国家对药物实行低价招标,医药企业获得的收益大幅减少,更多的投资个体将选择通过涉足民营医院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控制公立医疗机构规模
郭凡礼同时表示,当前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医疗服务产业过度分化👳♂️,资源配置不平衡,使用效率低下🚶♀️➡️,民营医院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缺乏医院管理和治疗的核心技术,难以和公立医院竞争🔽🪦。
此次《措施》也对这点提出了针对性方案。《措施》称,要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规模适度的原则,合理控制公立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引导和规范公立医院改制,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国泰君安认为,民营医疗将是未来3至5年持续性的主题,在大型医疗集团逐渐成形、中小医院快速扩张过程中👊🏿,具有资源优势的公司将成为胜出者👳🏽。对上市公司来说🚝🧗🏻♀️,资源优势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背靠较大的集团🪬🦻,具有资金或资源方面的优势🌩;二是具有医疗行业相关资源,能产生持续性与协同性。此类资源对上市公司意味着在涉足医疗服务时,将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业务弹性,并享受较高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