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高层力推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目前融资需求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但真正落地的项目投资额,据报道,却还只有1万亿元左右🦞,其中民间资本心态并不积极,多在观望。
PPP模式在发达国家运行多年💶,已经形成了许多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但却为什么不受民间资本青睐?这背后有许多深层原因。
一个直接原因是地方政府信用欠佳🧛🏻♀️。诚信缺失是经济运行的成本🐦⬛,就像物理世界的摩擦力会削弱物体运动速度。民营资本缺少话语权🧔🏽♀️👩🏻🚀,地方政府的诚信就格外重要,这也是PPP不易推进的重要原因。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地方政府部门“老赖”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后来者自然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诚信背后还有经济生态环境的原因。经济是一个系统生态,各部分相互影响而构成一个复杂整体。腐败和审批效率低下等,会推高企业运营成本,其他诸如税费、融资难度👳🏼、垄断,甚至教育、医疗、司法不公等,都会对企业家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已连续多月下滑,这在近几年从未出现过🤶🏻。与此同时💇🏿,民间资本在国外却十分火热,有关海外置业的展会,现场往往火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固然不佳🏕,但企业界却公认,中国的商机还是远多于成熟市场的😋。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在国内外的投资热情仍有如此差异,正是因为经济生态环境成本的剪刀差效应所致;中国商机虽多,但被其他因素大大抵消了。
具体到PPP领域,民资参与不积极的因素中,非商业因素占比更高。因此,只有政府自身先规范起来,使经济生态环境逐步优化,PPP参与度乃至整个民间资本投资热情🧚🏽♂️,才会被真正唤醒,这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