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加速上涨,这一走势在2017年有望全面传导至消费端🕵🏽♀️,通胀预期风雨欲来📨。
同时🌗🥂,在观察央行最近的流动性操作时可以发现,此前的逆回购陆续到期👩🏼🏭,资金自然回笼🤽,而央行后续投放的节奏却似有放缓。本周公开市场高达5350亿元的流动性净回笼🧝🏽♀️,似乎为股市低迷找到了一个说辞。
任何地区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操作需要考虑的宏观焦点👨👨👧⚅,往往因时而异。当前年关临近,受农历春节消费高峰带动,物价指数仍存在继续走高的可能𓀃。因此🫘,央行如何抉择关键时点的政策方向,亦可能影响到市场以及投资者预期。按照主流观点,至少在2017年第二季度之前👱🏼,猪肉价格等的持续上涨是大概率事件。那么,是否可以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焦点已经转向物价?通胀预期会否制约资金面中性格局的延续?
可以先简单看一下11月物价上涨的具体情况🌈。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上升⛔️,处于温和上涨状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3%🏇🏼🔃,较上月大幅上升2.1个百分点🧔🏼♂️,呈加速上涨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11月PPI同比上涨3.3%👞,主要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的占比超过九成📢,九大类生产资料价格全部上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的价格环比涨幅超过了10%🙎♂️。究其原因🚴🏻♂️✸,今年二季度以来经济回暖明显👨🏽🍳,投资增速低位反弹🚴♀️,同时,煤炭、钢铁等行业去产能效果显著,至11月已基本完成全年目标,产量下降对价格提振起到一定刺激作用。
另外,资金的“挤出效应”也不容忽视📌。今年楼市的限购🧜🏿♀️、限贷等收紧措施此起彼伏🤰,再加上股市情绪修复仍有待时日,这一定程度上使相当规模的资金涌入工业品领域🐲,初级原料和工业中间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或将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可以说🤙🏻🚞,这种价格上涨是“不够健康”的,也势必引起宏观政策监管部门的重视或警惕👩🏼🚒👨🏭。
可以预料,除去正常的周期性因素外,如果供求关系及投机因素等继续“作祟”🌤,通胀预期甚至可能被进一步强化。在货币当局政策焦点转向物价时🤜,其在流动性投放上或许会更加谨慎🤰🏿。
统计显示,如果央行不进行持续、放量投放,在截至明年初的未来4周内,公开市场仍将维持不同程度的资金净回笼态势。仅在下周🧜🏻♀️,如果不考虑投放因素⚙️,预计到期的资金就多达59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