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明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继续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但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甚至困难👩🏽🦱。只有深刻理解中央关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判断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从总体上把握我国经济的基本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走向。
话题之一:如何理解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深刻认识其内涵及意义,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内涵丰富,要重点把握三点:
一是强调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变。这不仅意味着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已从速度转向质量,也意味着今后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或者经济工作关注的重点,不再是速度,而是质量🗜。
二是强调从增长到发展的变化。增长和发展的含义是不同的。这意味着今后不仅要重视量的增长,更要重视结构的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增长,更要重视环境的保护、社会文明的提升,以及社会治理的完善等等,也就是更加强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是要注意区分“转向”与“转为”含义的不同🧩。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用的是“已经转向”而不是“已经转为”,就是已经在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但尚没有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或者说,转变过程已经开始🙇♀️,但转变的任务尚未完成。因此,今后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努力🤽🏿♀️,真正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或者说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克服发展瓶颈、创新发展优势、变革发展动力,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接近于10%的年均增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速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后发优势🧚♂️,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优势🪸,以及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外技术水平差距比较大、技术引进潜力大的优势等等。而目前这些优势有的已经大大减弱,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我们不能更新比较优势,再造发展动力,我国的竞争力就会弱化,发展进程就会受阻。而创新比较优势、再造发展动力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创新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除此别无他途。
其次,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已经比较习惯于过去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们猛然发现,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生产状况已经很难再用“落后”二字简单概括;另一方面,我国人民的需要也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还包括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等的需要𓀃。总体来讲🙅🏻♀️,我们已经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短缺状态,现在已经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今后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三,转向高质量发展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赶上世界潮流,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根据我国发展进程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九大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时间确定为2035年🗒🧍🏻♀️,比过去的提法提前了15年🍽🧝🏽;而2050年的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比一下我国与现在处于现代化前沿国家的差距🧜,若干倍的收入水平差距只是表面问题,本质的差距是人均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产品🏄🏻、服务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的差距,是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以及社会文明水平的差距。这些方面的水平提升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就提高了,我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就相应提高了📖,从而不仅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话题之二: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实质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产品、服务、设施、环境等多方面的质量提升🟨,也涉及理念、文化、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措施保障和协力配合,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尤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质量提升,也是新时代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更加重要的方面。因为传统制造业范围更广、体量更大↕️,对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和国家整体发展的影响更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其中的短板,除技术水平外,关键在于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档次、安全标准等不高👳💆🏼♀️。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前景广阔🧓🏿。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二是要处理好制造业质量提升和服务业质量提升的关系。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成为经济的主体🦸🤹🏿。但与制造业类似📋,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规模大但质量层次有待提高🧔🏼♀️💆🏼♀️。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例↙️,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旅游❇️、休闲👤🏐、观光、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这些领域在服务质量、安全标准等方面良莠不齐,问题频出,不仅严重打击国内消费者的信心🙊,使大量的消费需求转向国外☆,也对我国相关产业领域的国际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情况也基本类似。金融保险服务、电信数据服务、会计审计服务等整体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不仅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对其他领域的转型升级也形成了制约🤚🏻。
三是要处理好产业质量提升与城乡建设质量提升的关系👨🏼✈️。城乡建设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乡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有目共睹,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短板和需要改进提升的领域。比如,在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地下综合管网建设不足🛀🏽、质量不高问题。再比如,老旧小区地面车满为患、年久失修问题突出,等等𓀈。今后不仅要提高新建房屋的标准和质量,也要着力对这些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此外,还要关注农村建设质量问题。
四是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提升的关系。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仅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短板依然突出,仍然是今后需要努力的领域♢。
话题之三👵🏼:关键要加快完善体制和政策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思路🔁、改革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从大方面来讲,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也呈现出比较好的势头🐨。从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环境的角度来讲,最核心的一点,还是要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进一步下功夫,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经济活动特别是产业升级方向、方式以及产业优胜劣汰与重组等的直接干预。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方向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政府过多直接干预🧑🌾,不仅会扭曲市场信号👩🏼🎓,降低市场效率🫸🏽,也会造成新的损失,积累新的风险。政府的作用,要更多转向功能型社会性支持政策🫄,切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𓀍,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为市场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和提高环境、质量👩🏻、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环境督查🧞♀️⛹🏿,大大增强了环保执法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今后需要通过改革使之逐步走向常态化、法制化。通过环境、质量、安全等技术标准实施社会性规制,保护公共利益🍚💘,既是政府职责所在,也是形成倒逼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和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三是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市场秩序,为优质优价、优胜劣汰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企业创新和提升质量的根本动力在于优质优价、优胜劣汰,政府作用的着力点也应放在这里🤵🏿。这既包括通过相关行政机构,依法依规实施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也包括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市场化、社会化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其在消除信息不对称💅👮🏿♀️、促进和强化市场竞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是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科研创新的科研管理制度、鼓励成果转化的期权股权激励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鼓励创新的监管制度等等。
五是要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国企改革、金融改革📨、干部制度改革等🧖🏽。只有这些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会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