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革履,皮鞋擦得锃亮,刚退休不久的苏崇德曾任上海会通自动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说起话来语速不快🏋🏼♂️,但铿锵有力。不知何时起,这位从业40余年的机器人行业老兵,越来越不受这个火爆产业的“待见”🚈。
1月15日举行的2015中国伺服与运动控制工业机器人企业家高峰论坛上👍🏻,第一个出场发言的苏崇德📠,一登台就向参会嘉宾泼了盆冷水👩💻: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就像捕鱼抓虾,你没有准备好,鱼汛来了🪳,根本赶不上🙇🏿♂️。
更多人不以为然。他们更愿意相信,只要扎进这个行业,就有机会分得一杯羹,因为从数据上看⛹🏻,一切是那么美好👨🏼⚕️:过去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2013年销售量攀升至36560台,同比增长60%🌹,成为世界第一机器人大国,也是全球机器人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
越是“繁荣”,越后怕👌🏿。苏崇德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对这个产业没有清醒的认识,可能跳进一家死掉一家,“机器人要发展🐂,关键是应用👏🏿,技术应用配套没跟上👨🏻🍼,造出来卖给谁🏂🏻?”
疯狂机器人
“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好像不搞机器人就跟不上形势似的🧘♀️。”提及眼下的机器人产业,一位参会企业代表向本报记者说。
哈尔滨工业大学(下称“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就身处这股热潮中。最近几乎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代表和研究机构,一拨接一拨,让他根本没时间休息。这些企业期待↙️,通过与哈工大“攀上关系”🐐,能尽快上马机器人项目🥑。
让外界倚重的,正是哈工大在机器人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去年11月份❗️,黑龙江省就着手起草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拥有哈工大、哈工程等高等院校基础的哈尔滨市,将有望成为国内重要机器人产业基地。
1月6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哈尔滨揭牌成立🔲。这个由哈工大、黑龙江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联合成立的产业集团,未来将在工业机器人等九大产业方向上✔️,提供独有技术👩🏿🚀、核心零部件、领先产品及完整的行业技术解决方案。
类似的行动也在其他省份展开🚣🏽♂️。
科大智能(35.600, -1.30, -3.52%)(300222.SZ)1月7日对外披露🥄,该公司全资子公司永乾机电拟以自有资金在合肥投资设立合肥机器人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此举是为响应合肥市大力扶持机器人行业的产业布局👦,该公司准备利用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的合作关系,来抢抓机器人产业机遇。
2014年被业内称为“机器人元年”🙅🏽,这一年热闹火爆,企业通过不同方式涉足机器人产业的局面近乎疯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购或者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而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甚至超过了4000家。
“机器人太热了☂️,特别是去年9月份以后🛖,像去年12月份连续3周都有全国性的机器人论坛,相关的研讨会更是数不过来。”前述参会企业代表说。
中国传动网总经理冯晋中表示,人力成本上升是催生机器人需求的根本因素。
“2000年~2012年,国内制造业工人工资复合增速为13.6%,而近三年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东部沿海省份如广东🧝🏻、浙江等制造业密集地区更是出现用工荒现象🧑🏼🏫。这与日本上世纪60~80年代很相似🪅,他们在70年代中期掀起了机器人替代人工的热潮。”
在李瑞峰看来,机器人代替人工,主要解决三个层次问题👮🏽♀️,即人干不了(特种机器人)、人干不好(汽车等高端领域)和人不想干(国内一般制造业)的,“现在到了人不想干的阶段,需要用到大量的机器人”。
巨大的国内制造业产能,强烈的自动化改造需求🕳,仍将推动机器人产业持续火爆🐳。按照李瑞峰的估计🚶,到2020年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一般制造业1400亿元,汽车行业600亿元,预计未来5年一般制造业的自动化需求将快速增长,市场需求将明显超越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占比将达到70%🐐。
走入误区👩🏿🎤?
在苏崇德看来👪,外界显然夸大了机器人产业这块蛋糕的分量。
“看上去这块蛋糕很大,实际上机器人只适用于一些特殊领域,比如高危、高污染的作业还有重物的搬运。”
据了解,中国现在的机器人产业,是在政府驱动下进行的,比如为加速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一些地方政府对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均给予相关补贴。以广西柳州为例🚊,此前曾初步计划企业开发和购买机器人可按每台(套)投资额的20%~30%进行补贴🧑🏻💻。
苏崇德说,中国机器人水平还处于样机初始阶段。“不是不能搞🖱♞,但要知道适用于哪些领域,不是每个领域都要用机器人替代人力的⬜️。”
“人没有机器人的高精度🧏♀️,但有适应力;有些领域💾,让机器人做会非常复杂,要加非常多的传感器、测力度,只有信息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数字化🪛,但很多应用领域,是不能数学建模的🎒。”一家国外机器人设备提供商如是向本报记者解释。
比如从事安琪酵母(20.36, 0.23, 1.14%)生产,如果用高精度的温度控制,反而做出的酵母质量不高,因为它是生命体🧎🏻♀️➡️,必须由人来控制完成🏤。
让苏崇德担心的,不只是机器人的“替代误区”,而是如何应用。
“国内外的真正差距不在机器人本体,单说机器人,这只是完成了三分之一不到,还有大量的应用开发没做🙇🏼♂️,而各个行业的特殊技术是不一样的⚇🙆🏼。以焊接为例🧑🏼✈️,就有电焊🤷🏽♀️、弧焊几种,每一个加工部件都不一样,各个技术应用配套有没有跟上?”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国内造出的机器人,实际可能没办法投入使用🏌🏼,“就像是一个玩具,形式上是机器人了,但产线技术还没解决,终端用户还有稳定性的问题,而现在做出的机器人,一百台有一百个样子𓀝,怎么实现稳定?”
苏崇德建议,政府和企业应该把精力投放到配套应用环节🧑🏿🍳,而不是包揽给企业补助多少钱🧔🏻。
宋超(化名)是另一个还保持清醒的人。常年供职外资机器人公司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漏洞”:很多企业上机器人项目,其实是在变相地圈国家的钱,这帮人不会把心思放在产业发展上🚙。
“机器人产业很热,但真正的机器人企业并不多🙉,很多是玩机器人概念,这些企业大部分不是做机器人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向本报记者介绍。
他发现🧑🏿🎨👨🦳,涌入机器人产业的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奔着国家补贴去的🧑🏼🔬,现实是浙江“机器换人”的计划提了两三年却难落地;富士康提出的百万机器人计划,也很难做到👊🏽,因为现有的技术还不足以支撑。
“现在,大家都还在抢窗口期。国家补助肯定不是无限期的。”宋超说🦈,现在的机器人行业已经开始走入风电、光伏等的老路,“企业在无利润情况下运营,如果没有持续的资金追加⚀,单靠国家的补助,是不可能撑下去了👩🏻🏭。现在企业的样机还没做完,包括风投、PE还在套钱🤵🏼♂️,等透支得很厉害了,这些人也就撤了”👨🏽🏫。
让苏崇德最为担心的是,这样发展下去,机器人产业的大机遇可能又变成一个产业大泡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