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回顾
习近平主席视察大连🧑🏼🌾,提出高新区要体现含量🧙🏼,不能粗放经营。
2013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连考察时指出🙆🏻♀️:“要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要把人才工作抓好,高新区要体现高新含量🧑🔬🆗,不能搞粗放经营、什么“菜”都装进高新区的筐子里”。
(二)问题解析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是各级政府批准成立的科技工业园区🫵🏽,它是为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是依托于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开放环境🗒,依靠科技和经济实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行税收和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结合的综合性基地。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10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习总书记着重提到的粗放化经营是现阶段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关键词之一📡:“体现高新含量”
高新区作为自主创新的载体,应该容纳的是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单位,但是出于各种压力🤙🏿,很多国家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高”与“新”的特点,反而出现了以下两种错误格局🤱🏼:
产业雷同化🚢:
产业雷同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全国各个高新区,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做高、做新🦸🏿,导致各个园区重合度过高🖖🏼。伴随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台🛌🏼,各地高新区又落进了新一轮产业混合定位的范式之中。无论是1991、1992年早期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还是近两年新升级的国家级高新区,都不甘落后于人,因此出现的现象是🆓,无论针对哪一类新兴产业,在大致相同的时间都有数十家高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产业低端化🖖🏼:
高新区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吸引企业入驻不断进行优惠条件的比拼。“招商引资、土地出让、政策优惠”👵🏻,高新区初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进入的企业良莠不齐,更多的企业戴着高、新的标签👚,入驻之后实际上从事传统的低端加工行业。
关键词之二🍠:“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
一方面🧙🏻🧑🏽,现阶段宏观经济表现为增速放缓的态势,无论是企业还是资本市场都逐渐偏离了实体经济;另一方面🤷♀️,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不佳,仍以低端制造业为主。随着不断上涨的成本🧑🏽⚕️,企业利润不断被挤压,尤其是在缺乏高新技术推动的背景下🗯,部分企业迫于压力只能选择退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高新区的发展初期缺乏合理规划💂🏽、发展过程中的专业性不足所导致🙇♀️。
规划无序化:
很多高新区在迫于考核指标的压力下,前期缺少专业性、特定性的规划,盲目的招商引资♧、开工建设,这种粗放式发展不但不符合高新区的定位👋🏼⚔️,也使得后续的调整异常困难。而有些高新区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前期规划不够深入和具体👨🏼⚕️,导致一个区域内发展数十种产业,缺乏合理性;除了产业规划不够精准之外🧔🏻,区域的规划也存在较大问题。现在一些高新区存在只有产业、没有生活的状况,成为一个冰冷的工作园区,没有最大限度的挖掘高新区的价值。这种难以落地的规划也为后续的发展困境埋下伏笔。
行动保守化:
高新区既然承担高、新两个层面的任务,在很多实施层面需要以发展产业为核心目标进行革新🙂↔️,需要更改行动的流程和规则。但是现今仍有很多高新区还在重复采用传统管理的老路,尽管也有一些地区针对产业发展进行优化和突破,但是还远远不够。以建设最需要的资金为例,高新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建设👂,而目前传统的方式主要是来自于财政收入🕵🏻♂️👨🏼💻,这种方式显然没有充分的调动资本市场力量,没有利用资金杠杆去满足产业发展和资金需求的平衡🧕🏽。
政府的短视行为,通常给高新区的发展制定高指标📍、重任务,短期的巨大压力导致园区粗放式发展的横行,做高、做新成为纸上谈兵,造成高新区发展的恶性循环。
(三)发展建议
鉴于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严峻形势,要求各地方政府必须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而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的载体,进行改革也应首当其冲🧚🏽。为了避免高新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习总书记所提及的问题,就需要有效的评估自身情况、谨慎合理的实施规划🪰🚣🏻♀️、突破创新的开展行动。为了遵循高新区发展的目标🧑,保证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可以在高新区发展的前期、中期采取以下措施给予纠正🧑🏿🦳,从而保障高新区持续健康的发展。
1、有效地开展自我评估
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好产业的前提是需要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审视自身实际的优劣势,提取可用资源,并充分地评估拟发展产业与其他地区的异同。高新区在发展之前,可先进行现有产业诊断🧍🏻♂️,搭建评估体系🧛🏽;而在发展中期可以建立动态检查体系,随时发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产业评估体系是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前提下👋🏿,依据特定的指标,对区域产业实施的影响😋、效果进行度量、分析和评价🧎♀️。通过产业评估体系的搭建👎,有效了解地区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产业实际竞争力,避免与其他区域正面交锋,扬长避短🦆,以便实现更好地发展💇♀️。
2、谨慎合理地预先规划
高新区要从理论上认识到形成特色区域的价值👌🏼🪔、作用和意义,不能没有选择地混合发展。过去20年🦋,我国高新区的竞争尚不激烈,很多高新区可以通过产业混合定位的方式,尽快形成产业发展🧑🏫、地方财政和GDP 产出🚠。今天来看🏕,专业化、特色化的园区发展会更具有竞争力,反之竞争力会减弱。
因此👨🏿🎤,高新区在摸清自身情况之后👰🏿♀️,需要进行谨慎、合理的规划🛺。谨慎是指园区规划避免大而空🍭🥷,应该根据区域情况具体聚焦到3-5个产业,认真评估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发展匹配度和竞争度,真实有效的选取产业进行发展🧒🏿;其次🧹,还需要根据所选的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做到有的放矢👦🏼,落实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𓀈。合理是指园区规划应当具有远见🧎🏻♀️,单纯的产业区域建设已经不能够满足要求,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人口等因素的情况下,以产城融合的概念去打造区域产业🐣,保证区域地块、经济、生活、配套等一系列要素的完整性🍼。
3、突破创新地实施行动
改变政府既要管理又要操作的传统模式,引入产业地产商、中介服务商等机构🐋,利用其专业背景和资源去实现园区的专业化运营🛟,政府仅需要充当管理者与服务者即可🏌🏻♂️,从而简化流程,提升效率🚔。除了在运营层面借助外力🧑🏽🦱,资本层面也需要依托资本市场来实现园区的滚雪球式发展。例如,政府可通过引入投资机构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形成以市场资金为主、财政资金为辅的发展格局💂🏿♂️。在基建投入👟、企业投资等层面可依托咨询服务等机构运作形成专业的投融资方案,节省财政资金投入,保证投入产出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