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医改启动以来,政府希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医疗市场的垄断,全国范围内的社会资本办医热潮拉开了序幕👸🏽。据卫计委统计,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民营医院数量已经达到11029所,相比2012年同期增加1564所🛸;全国公立医院数量13441所,同比增长48所🚴。
尽管民营医院的数量迅速增加,但市场份额并未获得相应增长。从机构数量上看💁🏻,民营医院占比46%,公立医院占比54%🧗🏻♂️;但是🧑🏼🦳,二者的医疗服务量仍是天差地别👨🏿✈️。根据卫计委的公开数据🦇,2013年1-11月💆🏽,全国公立医院共接待217119.4万诊疗人次,民营医院共接待24354.3万诊疗人次。按照供应量计算的公立与民营医院的市场份额之比为9:16️⃣,与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
民营医院的市场份额不振,既不符合过去两年投资机构狂热追捧的期待,也与《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设立的“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均达到医疗机构总数的20%左右”的目标相距甚远💳。且不论很多民营医院走的是平价路线,即使只看高端市场,也仍有大量需求滞留在公立医院未能转移。投资者和政府对民营医院的“鲶鱼效应”充满期待,但现实的答卷似乎并不理想。
民营医院为何难以吸引客源?直观看来🏄🏼♀️,困境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缺乏群众基础🪅0️⃣。由于我国医疗市场一直以公立医院为主,“医院是政府办的”这种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相较之下🧑🏽🌾,民营医院成了新鲜事物,患者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接受👩🏻🦯➡️。另一方面,以“莆田系”为代表的民营医院,在进行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涉嫌虚假宣传、医疗诈骗的行为,对民营医院的整体口碑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缺少医师资源🌌。医师是医疗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医疗基金的投资经理感慨🍲,这个行业有市场、有前景🤷🏽,就是不好找人🙇🏻♀️。从数量上看🚵🏿,我国现有医生的整体缺口就较大。2012年,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为1.94,但由于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仅占不到五成🤾🏽♀️✬,粗略估算,每千人口拥有的合格医师数量仅为0.9左右🙋🏼♀️。另一方面,公立医院的垄断限制了医师资源的流通。由于我国未实行自由执业制度,医生属于“单位人”,而非“自由人”。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医生占用编制🅱️,同时也被编制绑定🦪。同时🫎,公立医院在落户👳🏽♀️、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优势🚡,对医师资源的流动起到了进一步的固化作用✬。
第三💉,医疗保险限制🙍🏽。自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普及之后🕳,老百姓的医疗支付能力获得了大幅提升,看病时自然选择具有医保定点资格的医院。但是,与公立医院“天生”就享有资格不同,民营医院被纳入医保定点往往要历经许久🦤,也就导致了很多需求的流失。另一方面,我国商业保险的普及率非常低🙅🏼♀️,限制了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也是很多高收入人群未能选择民营医院就医的重要原因🔣。
民营医院的困境🚴🏻,既有自身根基的问题,也反映出前期医改政策在力度和精度方面的欠缺。尽管本意良好,但由于配套机制缺乏🕟、设计不得要领等原因🕺🏼,很多政策流于形式🚐,甚至因为触动了公立医院的利益🎗,惨遭抵制🤹🏼♂️。
以多点执业为例,卫计委于2011年开始在各省进行政策试点,2014年出台征求意见稿拟全面推进。但是🛕,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申请多点执业的公立医院医师非常少👮🏿,并且绝大部分是退休医生,多数在职医师宁可冒风险到民营医院“走穴”,也不愿向单位提出申请。按照现行政策的规定,医师申请多点执业必须获得第一执业点的书面同意。尽管多点执业有利于提高医师的合法收入,但对公立医院并无裨益,甚至可能导致医院遭遇患者流失🧑🏽🏭、声誉受损等风险。因此,公立医院对多点执业存在抵触🏋🏽♀️,而在职医师顾虑单位的反对,担心影响后续的晋升和发展,也就干脆不提申请。
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受制于事业编制制度,公立医院的人权有限,既担忧待遇不够高导致优秀医生流失,又发愁混日子的医生无法淘汰,长此以往🧏♀️🚏,造成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混乱🪞、分配不公的局面。相比之下🧑💼,民营医院的绩效考核和竞争机制,则是建立在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上的。只要市场认可,优秀的医师就能够获得与其劳动价值相匹配的报酬👨🏻💼🎏。
用人机制带来的效率优势,已经在定位高端的民营医院凸显出来🌑,造成的压力传导到公立医院只是时间问题👔。医生受到在“健康界•2014医疗投融资论坛”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院长孙虹就直言🪞,“随着实力强、规模大、水平高的社会办医机构的不断出现,公立医院的技术骨干或将会被高薪挖走🤦🏿♀️🧑🔬,人才流失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对公立医院造成致命打击🚵♀️。”
其次,差异化的服务也是民营医院的重要竞争优势,在产科、眼科👊🏽、齿科等技术门槛较低的领域尤为突出。主打产科特色的成都安琪儿已经通过JCI认证👩🏿🎤,作为本土培育的民营医院品牌👰🏿♀️,其医疗质量和服务品质都获得了国际标准的认可🧑🏿🌾🧜🏻♂️。未来🧗♀️,如果民营医院能够解决医师来源问题🔑,并得以向技术门槛更高的医疗领域渗透,差异化的服务将成为重要的制胜手段❔。
截至目前,数量激增的民营医院仍是政策大跃进的产物❎,还未对公立医院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民营医院最大的贡献在于作为“陪练”,使得公立医院的问题不断暴露,为深化改革提供思路。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效率高的企业往往能够形成低价格、差异化等比较优势,吸引更多资源的集聚,扩大市场份额,进而迫使效率低的企业进行改善和提升,或将其挤出市场。由于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功能定位不同,政府需要足够的公立医院保障基本医疗服务,惨烈的挤出效应或许不会出现。但是,面对逐渐增加的竞争强度,公立医院必须改变的趋势不可逆。
尽管发展仍处困境☃️,但民营医院重要的第一步已经迈出,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从“陪练”到“选手”的晋级。2014年4月,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将民营医院的医疗服务定价放开🤵🏻📺,此举将使民营医院的利益分配机制更能体现医护人员的服务价值,也更有利于民营医院培育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从导向上看,政策对民营医院的市场化用人机制较为肯定👩🏽🎓。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民营医院或许能够以人才的价值实现为突破口,通过市场的淘金规律让医生的竞争回归到技术和服务的本质,进而形成内部治理机制的固化和完善,提升核心竞争力。由于我国医疗市场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尚不现实👨🏿🔬。然而,由优秀的民营医院打头阵🫷,率先实现公平公正的内部管理机制,奠定医生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长期发展的基础👾,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医生从体制内“走出来”♘,又能够淘汰那些只关注短期利益、牺牲医生职业生涯的民营医院🖖。
优化的机制会带来优质的资源,形成外部反馈到内部提升的良性循环👰🏼♀️。一旦具备完善管理机制的民营医院形成气候,公立医院的资源垄断能力将被显著降低。作为市场的观察者和服务的使用者,我们对民营医院这条“鲶鱼”搅动医疗服务市场的“深水”尤为期待➕。
本文为彩神ll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咨询事业部梁冬寒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