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处于早期创业阶段的可穿戴技术创业公司Quanttus融资19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6亿元),由KhoslaVentures、Matrix Partners联合投资。即便是近几年中A轮融资额出现了大幅提升👰🏼♀️,这一成绩依然令人惊讶——因为Quanttus目前尚未发布任何产品,更不要说互联网最关注的用户和流量了🫧。当然,这个例子相对极端🕍,除了行业本身的潜力外,还有其它因素作祟:比起经营现状🛖,美国投资者更关注企业后续盈利潜力👨🏿🦱,这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条件中就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在互联网这种高度发展和竞争的行业,先发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投资时点前移趋势明显。但是不可否认,可穿戴设备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
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2013年🏇🏻,投资者向49家可穿戴设备公司投资了4.58亿美元,投资活动同比增长158%,投资额同比增长80%。类似ThalmicLabs、InteraXon、Soundhawk🤛🏿、Misfit Wearables⇨🧗🏻♂️、Fitbit、Jawbone和Rest Devices的公司近期都完成了大笔融资。投资者似乎越来越急,争先恐后地投入进去🏊🏿♀️🦻🏽,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被潮流甩在了身后🧜🏿♂️。这究竟是繁荣的先兆还是泡沫的端倪?
数据来源👩❤️💋👩:Tableau
可穿戴设备即能够直接穿戴在身上🈯️👨🏿🎤,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人机互动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在可穿戴设备中,医疗健康领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频受投资界追捧的一个概念。
其实🤸🏽,医疗和健康所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用户需求,对用户来讲🚣🏽♂️👧🏼,医疗是一种刚性需求,生病了就要治,不去治人就要出问题🏇🏼🧤。而健康则不同,某一天忘记使用健康设备记录或者一段时间后不再使用并不会对生活产生太大影响。作为一种柔性需求,要产生用户粘性是非常不容易的。从需求层次来讲🧑🏼⚕️,医疗需求是一种基本生理需求,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下一个层次追求的就是病有所医🫷🏽,这也是各个国家都在试图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的原因所在;而健康需求则是防病于未然,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生活态度和对自我生活质量的关注🚵🏼,是一种心理上的追求🧝🏼♂️。因此,从用户定位来讲,这也是两个非常不同📶、必须要分开讨论的内容❓。
【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放量可期】
慢性病管理——内有需求、外有推动
医疗目前主要对应的是既有患者的慢性病管理和未病用户体检防患于未然。从内部角度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趋于年轻化,患病群体的规模将会不断增加,而医疗资源的紧张又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一矛盾,可穿戴设备提供了一种双赢的可能。从外部角度来讲,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鼓励探索,并逐渐放开医疗器械产品的审查,加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云端存储和运算的高速发展🏹,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全面铺开触手可及🧑🏼🍼😊。
健康生活——需求为王
健康生活的兴起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出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理念的进步以及对城市病蔓延的恐惧,与医疗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内在需求🛢,即通过自己改变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自身需求🥯,一切的外在条件都是辅助措施,因此体现出完全的需求主导特征。目前我国一二线城市已经积攒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生活压力💇🏻♂️、生活环境的恶化刺激着市民对健康的渴望🎚⬅️,而前卫的消费理念🆕、引领时尚的满足感和封闭的生活社交圈又助长了健康可穿戴设备生长的沃土。只要能抓住消费者的痛点🐵,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就有无限的可能。
【行业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
可穿戴医疗器械更加接近于传统行业👩⚖️🏊🏿♀️,而健康可穿戴设备受互联网影响更深。为什么这么说呢?设想自己是一名病人,本身就有很确定而持续的随时监测病情的需求🧼,如果要选择一项便携设备来监测病情,那首先要求的就是数据的精准,不能三天两头出现误判,提心吊胆地去医院咨询,因此会更偏好大的医疗器械厂商推出的🫳🏽、或医生推荐使用的产品。其次就是要有个性化的监测和预警🪠,每一个人的体制都是不同的,也许我的血压常年偏低,这时候就需要有恰当的算法找出针对个人的正常水平和预警临界值。最后1️⃣,随着监测数据的积累和产业融合的成熟,用户就希望能够进一步获得及时的专业医护服务和疾病管理建议。综上所述,在医疗可穿戴领域,产业布局与整合的趋势应为自上而下——即从硬件入手👨🏿🍼、向软件延伸、并提供后续服务的模式。这一方面,医疗器械公司具有先天优势,刨除国家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准入限制💂🏽♀️,它们的产品让人感觉更加专业、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所信赖。从先期来看🤽♀️,主做二类医疗器械的企业短期发展会更快,三诺生物的糖护士、九安医疗的ihealth携带方便🤦、使用简便🛝、并且不需要进行网点铺设,短期用户增长会更加可观👨👨👦👦。而大型三类医疗器械厂商则是大手笔地硬件🙍♀️、软件、服务全面铺开,比如东软发布了熙康云健康平台、倍泰则建立了倍泰云健康,分别与医院、社区健康中心联通,提供一条龙服务。虽然短时间内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但这种小布局探索运营模式、成熟后逐渐推广的方式更加扎实稳健🤞🏽。谁能在后期取胜🧑🏿🎓,不但要考虑上游的感应器等原件的技术水准,更要看对下游的医疗服务布局能力😮。
与之相反,基于健康理念的可穿戴设备🚶🏻,并不具有非常强的壁垒,从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到数据收集,既没有准入限制又没有技术难题🙅🏿♂️,因此在早期就显现出了同质化和完全竞争的特点👫🖱。但是满足穿戴和测量需求并不是它的核心,最重要地是满足用户对生活理念的追求⭐️。这一点恰恰是互联网企业的强项📰,只有它们从始至终真正是以用户为核心。比如豆瓣满足了文艺青年的需求、知乎聚集了各种技术宅📫,通过用户建立起社区,而又通过社区黏住了用户,进而影响了用户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健康领域,服务或者说是生态圈的建立,远比产品更为重要。而在选择如此之多的今天,从零开始积累用户是非常困难的,哪怕是马云的来往都不得不打通微信来借势👦🏿。从这点来说🚔,原本就主打健康理念的互联网公司有天然的潜在用户🫐,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和核心资源🐋。所以,在健康领域,产业链的延伸方向应为自下而上,由软件和服务端向硬件发展。就像小米转做手机、乐视转做电视一样,相信专注减肥的薄荷网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进军可穿戴设备也是大有可为的。
对比资本市场的热情👩✈️,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产品同质化、数据采集缺乏创新和深度处理能力的缺失,确实会造成一定的非理性繁荣;但是这种繁荣绝不意味着整个行业的泡沫,刨去那些极力模仿跟风而无创新之处的产品🥷🏼🚣🏻♂️,可穿戴医疗设备确实抓住了真实的市场需求9️⃣🫱🏻,无论是疾病管理的刚需还是追求健康的弹性需求。此外🔗,投资者在投资时也有自己的决策标准➕,更在意产品的未来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所以资本市场看起来四处开花,但实际的热度只集中于那些具有独特特性、有特殊优势或是先发优势明显的产品,不会重蹈2000年互联网行业“概念为王”的覆辙。
本文为彩神ll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事业部史诗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